本文摘要:打开中国历史,就会发现农耕帝国和游牧帝国就像一对冤家,不停的打骂斗嘴、相爱相杀,纠缠了几千年了,但谁也无法彻底征服对方。第一阶段,农耕文明的进击,夏到西晋《国家宝藏第一季》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女人——妇好,商王武丁的妻子,也是一名将军,曾统帅军队征伐游牧部落,《周易》云:"高宗(武丁)伐鬼方,三年克之"。周朝时,有个漂亮传说,穆天子驾着八匹骏马拉着的豪华马车去见西王母。神话是优美的,现实是残酷的,周天子西行,肯定不是为了西王母,而是征伐不听话的游牧部落。
打开中国历史,就会发现农耕帝国和游牧帝国就像一对冤家,不停的打骂斗嘴、相爱相杀,纠缠了几千年了,但谁也无法彻底征服对方。第一阶段,农耕文明的进击,夏到西晋《国家宝藏第一季》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女人——妇好,商王武丁的妻子,也是一名将军,曾统帅军队征伐游牧部落,《周易》云:"高宗(武丁)伐鬼方,三年克之"。周朝时,有个漂亮传说,穆天子驾着八匹骏马拉着的豪华马车去见西王母。神话是优美的,现实是残酷的,周天子西行,肯定不是为了西王母,而是征伐不听话的游牧部落。
战国时赵国,逐林胡、楼烦,置云中、雁门、代三郡。秦时蒙括北驱匈奴,占河套、筑长城。西汉时,卫青、霍去病血战匈奴,占河西走廊;陈汤谋划西域,明犯强汉者,虽远必诛。
东汉时彻底解决匈奴问题,南匈奴归顺,北匈奴远遁(几百年后,远遁的北匈奴横扫欧洲)。此时农耕帝国有压倒性的优势。
游牧民族生活方式单一懦弱,一旦泛起自然灾害,攻击是庞大的,甚至是溺死的。面临灾害游牧民族或南侵抢掠被农耕帝国消灭,或举族归顺被农耕帝国圈养。故土之上,新的游牧民族取而代之,犹如野草,一茬一茬迭代。游牧民族逐水草而牧,居住不定,没有强大的组织性;土地承载能力有限,人畜到达一定数量,就要离开放牧,无法形成凝聚力和社会分工,故 败则国破族灭。
第二阶段,游牧文明的还击,从五胡乱华到南宋匈奴帝国溃败后,草原泛起真空,匈奴控制下的弱小民族则先后崛起,如鲜卑、柔然,突厥等民族。西晋八王之乱,实力被严重削弱,游牧民族越过长城进入中原。带来的屠杀和动荡,迫使存留在北方农耕地域的农民自行武装,建设碉堡,这就是坞堡。史家陈寅恪认为:“西晋末年戎狄盗贼并起,其时中原遁迹之人民……其不能远离本土迁至他乡者,则大略纠合宗族乡党,屯聚堡坞,据险自守,以避戎狄寇盗之难”。
坞堡以宗族乡党为单元,大大增强了乡村豪族的职位,组成了门阀政治的基础。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庞大的文化优势,游牧帝国开始汉化。北魏破裂以后,相对弱小的西魏主动增强跟农耕田主阶级的互助,形成关陇军事政治团体。
游牧民族的尚武的精神加上农耕民族强大的经济支撑,为隋唐帝国的兴起打下坚实的基础。唐末五代时期的契丹从石敬瑭手中获取幽云十六州后,开始了二元化。经济上挣脱了以畜牧、渔猎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,农业、手工业等大大生长,经济结构大为庞大,康风险能力大大增强。军事上则保留游牧民族的好武精神和强大骑兵。
使得辽(金)与宋坚持的百年间,宋王朝一直处与被动挨打局势。农耕帝国一次次的打败草原帝国,却无法彻底征服草原地域,相反草原帝国却不止一次征服农耕帝国,并通过汉化建设稳定统治的能力。
这预示着中华民族的未来,掌握在于一个能混和二者的气力的帝国手中。这是历史的一定,也是元、清降生的条件。第三阶段,多元帝国的形成,从元到清元帝国起源于蒙古高原,崛起前整合了游牧部落,由松散的部落形式,整合成一个具有配合经济生活、配合语言、配合族属意识的民族配合体,克服了游牧民族的天然劣根性——人多则破裂、战败则族灭。
元朝的大一统,并立的中原、北疆、东北、西域、青藏高原、云贵等各中心一并纳入到统一的帝国,是一个统一的多元帝国,具有极大的意义。后期元帝国没有主动汉化,不平等的民族制度和统治的残暴,导致农耕区域反抗,被赶回了草原。降生于白山黑水间的女真人,居住在农耕区域和游牧区域的交汇处。
使用蒙古诸部的破裂,和明朝的内部危机,再次统一长城内外,通过汉化,建设了比元朝更稳固的多民族帝国。直到海洋文明(工业文明)的到来,把多民族的国家转化成现代意义上的中国。工业文明的到来也彻底终结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千年纠缠。
本文来源:半岛体育-www.sxdmyj.com
我要加盟(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)
已有 1826 企业通过我们找到了合作项目